作者: 牛文杰 李艳粉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8-15 09:45
□记者 牛文杰 李艳粉
家住东明县北天正小区的翟保忠,今年已90岁高龄,思路清晰,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当过儿童团团长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,接连参加多场战役,老人的左手臂上刻着的“中”字,尽管已经70多年了,但至今仍然清晰可见。他尽管没有赴朝作战,但时刻准备着赴朝作战的情景,老人记忆深刻。8月13日,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慕名来到老人家中进行采访。
受父亲影响参军入伍
当日上午,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翟保忠家时,老两口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。尽管老人走起路来稍有些蹒跚,但精神矍铄,言谈举止不失军人本色。
“我就是当了几年兵,打了几年仗。”当记者说明来意时,老人用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他从战火中走过来的特殊经历。
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,1949年1月2日,年仅16岁的翟保忠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成为原河南省新兵连1营2连的一名战士。“我当时个头很矮,长枪还比我高一点呢,我参军入伍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。”翟保忠说。
翟保忠介绍,父亲曾是担架队队长,带领队员进行战地救援,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将受伤严重的伤员抬去后方治疗,“在战场上,父亲总是冲在担架队的最前面,他和队员无数次在火线冲锋抢救伤员。”尽管当时的翟保忠只有13岁,但他清晰地记得父亲经常一走就是好几个月,参军入伍上战场的种子已经在翟保忠心中生根发芽。
多次参战,荣立战功
入伍不久,翟保忠就跟随所在的部队正式开始打仗了,在定陶、丰县、沛县等地行军打仗期间,他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。“我那时候只有16岁,还没有枪高呢,行军时背着背包和枪。”翟保忠说,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,背包里只有一床破被子和一些可以充饥的小米,“赶上吃饭的时间就吃煮熟的小米,赶不上的时候,只能吃生的小米充饥。”
据翟保忠介绍,当时因行军需要,他所在的部队曾先后三次强渡黄河,战争年代条件很艰苦,不仅要躲过敌人的轰炸,还要保证在只有小船的条件下顺利渡河。
“那时候的船很小,黄河中的泥沙很多,船走到距离黄河岸边还有大约1里路的地方就无法正常通行了,只能蹚水过河。”翟保忠说,当时的黄河水都漫过胸口了,因黄河中泥沙较多,蹚水行军时,为了更加安全,战友们都是手牵着手,就算这样还有不少战友被黄河水冲走。
话说此处,翟保忠若有所思,停顿片刻后,他说:“不管条件多么艰苦,作为一名军人都要服从上级的命令,让渡河就渡河,让冲锋就冲锋。”
自1949年1月参军入伍到1962年6月转业,近14年的青春岁月,翟保忠先后在河南省新兵团1营2连、冀鲁豫军区革命司令部作战科、石家庄198师594团2营机枪连、石家庄高级炮校、陆军197师590团3营机枪连等处服役或学习,他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,成长为副班长、班长、排长等,直至转业。“参军入伍时,我还是一个文盲,不仅在部队学习了文化,还立了功。”翟保忠介绍,他在1950年7月,1951年6月、12月各荣立三等功1次。
争相报名赴朝作战
“这个记号已经陪伴我70多年了,这是我们赴朝作战前夕,在胳膊上刻的记号,全连每个人的胳膊上都有这个代表中国志愿军的‘中’字。”翟保忠指着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记号告诉记者,战友们为了保家卫国,争相报名赴朝作战,“上战场就会有生命危险,大家不畏生死,只是想着就算死在异国他乡,也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。”
如今,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70多个春秋,这个“中”字在翟保忠左手臂上依然清晰可见,整个字的颜色呈浅绿色,经过70余年的岁月洗礼,字的颜色变浅了,但那段经历,对老人来说刻骨铭心。
“战友先用墨水在手臂上写上中国的中字,然后用大头针一点点刻出来的,大家忍着疼痛,在手臂上留下相同的记号。”翟保忠告诉记者,当时他所在的部队66军198师594团2营机枪连已经做好了入朝作战的准备,他们在火车站待命,火车也来了,但是最后大家并没有等来入朝的命令。尽管没能如愿赴朝作战,但他一直牵挂着为了保家卫国、远赴朝鲜作战的志愿军。
未能赴朝作战,翟保忠回到部队,学习文化知识。1962年6月,翟保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转业至东明县供销社工作,将更多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东明,直至离休。
如今,翟保忠生活幸福,每天按时观看新闻联播是老人必做的一件事,也是坚持了几十年的爱好。“每天到点就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,说起现在的国家大事,他比我关注的还要多。”翟保忠的儿子翟全彬告诉记者。
扫一扫了解更多内容